■编者按:第二十四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将于10月17日至11月27日举行,作为本届艺术节的受邀主宾省配资界网,广东省与艺术节组委会携手推出“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周”,汇集7部舞台力作、一场“其命惟新——广东美术百年大展”以及非遗表演与国际演艺交易项目,形成岭南文化与海派文化的深度对话,全面呈现湾区文艺的深厚底蕴与创新风貌。本期文艺评论特邀上海戏剧界专家撰文表达对文化周的期待,敬请关注。
文|李伟
在上海生活了二十多年,由于工作的关系,我曾尽可能去观看各种不同样式、不同风格、来自不同地域的戏剧演出。从已经观摩的戏剧演出来看,似乎还可以对该地区的演剧有个轮廓性的认识。因为能到上海来演出的各地戏剧,基本都是当地已产生影响的、有代表性的剧目。
印象中,第一次看香港话剧《蝴蝶是自由的》,时间大概是在2005年,我初到上海工作不久,香港话剧团到上海来巡演。这个戏名字就好,富有诗意和哲理,很合我的胃口;演得更好,女主角由大名鼎鼎的后来有“香港话剧皇后”之美誉的焦媛饰演。当时她应该还有点青涩吧,不过与角色正搭,她的表演天赋也得到很好的发挥。这是我第一次看香港话剧,现在想来真是何其有幸!
多年以后再次看到焦媛的演出,是她主演的话剧《晚安,妈妈》。这个戏虽然移植于美国戏剧,但仿佛是从香港社会生活中生长出来似的,毫无嫁接感。焦媛在剧中扮演女儿,而母亲的扮演者则是我们童年时代的偶像——在电视剧《霍元甲》中扮演赵倩兰的米雪,这怎能不让人激动不已?两大偶像把母女之间相爱相杀而又无能为力、无可奈何的绝望感演绎得真令人绝望了!那时我也长大了不少,对人情世故、世事沧桑有了更多的同情,所以感触尤深。
香港话剧再次掀起一股风潮的是《南海十三郎》,谢君豪把一个狂放不羁而又命运多舛的粤剧才子演绎得让人扼腕叹息、徒叹奈何。焦媛也出现了,不过这次是作为配角,饰演曼妙灵动、重情重义的影星梅仙,也十分出彩。

话剧《南海十三郎》
香港的实验戏剧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进念·二十面体”的创办人荣念曾先生是上海戏剧学院的客座教授,有几年经常来讲学交流。特别是有一年集中办了一个小剧场戏曲展演,他邀请了好几个剧种的领军人物和他一起做实验,昆曲的石小梅、柯军,川剧的田蔓莎,秦腔的李小峰等,都和他有合作,有的合作延续至今。现在已年届八十的荣先生仍然创作不断,但似乎很少到上海来了。
说到香港实验戏剧,还必须提到一个名字:邓树荣,他导的莎剧别具一格。我曾看过他的《麦克白》和《李尔王》,颇有肢体剧的味道。近年来他一直朝这个方向发展,影响很大。
说到戏曲,我对大湾区的情况反而了解不如话剧多。现场观看过的粤剧都是来自广东,且都和曾小敏有关:一是她早些年的《青春作伴》,二是后来的《红头巾》,三是近年火爆的《白蛇传·情》。这几个戏正好见证了曾小敏从崭露头角到成熟稳重,再到勇挑粤剧传承发展重任的奋斗历程。
粤剧《红头巾》
还有舞剧。大约十年前,一出来自广东的舞剧震撼上海滩。那就是《醒·狮》。擂鼓和舞狮这两个特色鲜明的广东元素在剧中被发挥得淋漓尽致,而中华民族伟大觉醒的阵痛也在剧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现场气氛十分热烈,观众有热血沸腾之感。

舞剧《醒·狮》
此外,最近的一出香港音乐剧再次给上海的同行带来了惊喜。《大状王》在上海文化广场演出,赢得了普遍好评。浪子回头、人性回归的主题得到很好的表现。很多人认为这是中国本土音乐剧的成功之作,在中国音乐剧的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音乐剧《大状王》
以上这些我在上海看到的演出,主要来自香港和广东。戏剧品类则包括了话剧、小剧场戏剧、粤剧、音乐剧、舞剧等。它们之所以能走出大湾区,当然是因为它们在当时当地曾是引人注目的代表最高水平的剧目,事实上它们也是当时中国一流的演剧。它们当然不是大湾区戏剧在上海的全部演出,但不期然中成为我了解大湾区演剧的一个窗口,总体上反映了大湾区艺术家崇尚自由、不拘一格、大胆创新的精神面貌。同时,也可以看出,粤港之间,粤有积淀的优势,港则有创新的强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一体化发展之后,湾区舞台是否会迎来互助互进,共同发展的春天呢?我们拭目以待。
(作者系上海戏剧学院教授)配资界网
华林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